横纹树蛙

translineatus   Wu
   

  9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西藏墨脱(59雄、3雌、7幼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55mm,雌蛙体长63 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52。头较扁平,头长大于头宽;吻端尖,向前突出成皮质锥状吻突,远突出下唇;吻棱明显,略成棱角状;颊部向外侧倾斜,在鼻孔至眼前下方有一个沟状浅凹陷;鼻孔在吻眼之间,位于吻棱下方;鼻间距略大于上眼睑之宽,而小于眼间距;瞳孔横椭圆形;鼓膜小而清晰,圆形或近圆形,约为眼径的2/5;上颌齿细密;内鼻孔大,卵圆形;犁骨齿两斜行,位于内鼻孔之间,间距大,每列有细齿7—8枚;舌较大,近梨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;指较宽扁,指端吸盘大,为鼓膜的1.5—2倍,横径大于纵径,具边缘沟;第二、第三、第四指间全蹼或近全蹼,第一、第二指间基部有蹼,第四指外侧缘膜较宽;关节下瘤大而明显,第二、第三、第四指掌腹面有2—4个小疣。后肢较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和鼻孔之间,左、右跟部重叠甚多;趾端与指端同,略小;趾间满蹼,第五趾外侧缘膜较窄;外侧蹠间具蹼,关节下瘤较小,蹠底部有黑色小疣成纵行排列;内踉突小而平扁,长椭圆形,无外踉突。
背面皮肤较光滑。颞褶细,较平直,斜达肩部;一般在上眼睑、体背后部、肘关节和股、胫部位均有细小疣粒,有的整个体背面均有小疣,个别标本体背面光滑无疣;前臂及跗蹠部外侧缘有细肤棱分别与外侧指、趾缘膜相连;胫跗关节处有三角形片状肤褶;肛上缘有几个白色短肤褶,肛下方有一对对称小白疣,其外侧还有少数分散的小白疣。整个腹面满布扁平疣,腹部的稍大。
生活时背面颜色深浅有变异。一般为棕褐色、红棕色或棕黄色,始自鼻眼之间至肛前方有9—12条深褐色横纹,一般体前部的排列均匀而较规则,体后部的变异大,有的个体者略成波浪状,有的在一侧分叉或中断、交错排列,有的间隔不均,有的模糊不清;前肢背面从肩部至指有7—9条横纹;后肢股、胫部背面横纹有宽有窄,各有3—4条,跗足外侧有横纹6—7条。头侧灰黄色,体侧及上臂前后有不规则的黄色圆斑与黑色纹交织成网状斑;股后褐色与橘红色交织成网状斑;蹼橘红色或黑色,或者两者相间,但以橘红色镶以黑纹者为多。

表252 横纹树蛙成体量度(西藏墨脱)
Table 25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translineatus Wu (Medog, Ydzang)
单位:mm
项目 30♂♂ 3♀♀ 项目 30♂♂ 3♀♀
体 长
SVL 51.9—59.4
54.6 59.1—65.4
63.3 前臂及
手 长
LAHL 24.0—28.3
25.9
47.5% 29.8—33.2
31.5
49.8%
头 长
HL 17.8—20.8
18.9
34.7% 19.8—22.0
21.2
33.7% 前臂宽
LAD 4.3—6.0
5.0
9.1% 5.2—6.1
5.6
8.9%
头 宽
HW 14.7—17.4
16.1
29.6% 18.2—20.4
19.4
30.8% 手 长
HAL 15.5—19.0
17.1
32.5% 19.4—21.6
20.5
32.5%
吻 长
SL 9.3—10.6
9.7
17.7% 9.9—11.8
10.9
17.3% 后肢长
HLL 78.0—95.0
84.6
155.0% 100.0—108.0
102.8
163.0%
鼻间距
INS 4.4—5.2
4.7
8.6% 5.5—5.6
5.6
8.8% 胫 长
TL 25.4—29.7
27.2
49.8% 32.4—35.3
33.6
53.2%
眼间距
IOS 4.8—6.7
5.4
10.0% 6.7—7.1
6.9
10.8% 胫 宽
TW 4.9—5.9
5.4
9.9% 5.9—6.8
6.4
10.1%
眼睑宽
UEW 3.5—5.4
4.4
8.0% 4.7—5.4
5.1
8.1% 跗足长
TFL 34.0—41.2
37.7
69.0% 43.4—48.5
45.8
72.5%
眼 径
ED 5.5—7.4
6.1
11.2% 6.3—6.8
6.5
10.2% 足 长
FL 22.4—26.8
24.3
44.7% 28.3—31.3
29.9
47.3%
鼓 膜
TD 1.9—2.4
2.2
4.4% 2.3—2.4
2.3
3.7%

第二性征:雄蛙吻端较雌蛙尖而长;第一指内侧和第二指基部内侧有乳白色婚垫;有单咽下内声囊,声囊孔大,长裂形;背侧有浅粉红色雄性线,腹侧无。
卵:卵群成小团状,每团有卵4—9粒;卵径2.7mm左右,动物极浅灰色,植物极乳黄色,卵粒外有两层胶膜,内层薄而致密,约0.2mm(液浸标本浅棕色),外层厚而疏松,为1.5—2mm(透明)。液浸卵粒动物极约占3/5,灰棕色,植物极约占2/5,乳黄色,两极分界极为明显,有的卵已发育到神经沟期。
蝌蚪:第36期的蝌蚪眼位于头部背侧,尾部末端钝尖,唇齿式为I:5+5/1+1 : II。已出四肢的变态期蝌蚪(约第43期)一个,全长48.4mm,头体长26.2mm,尾长22.2mm;口部已基本形成;四肢背面横纹、指、趾间蹼和吸盘的大小均与成体相同,但背面尚无横纹,尾部已明显萎缩,上、下尾鳍变窄和增厚,色黑。
1973年7月21日采到的刚完成变态者,体长28mm左右;吻突尚未显现,其他特征与成体相同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吻端尖出成皮质锥状吻突;胫跗关节处有1个三角形片状肤褶;背面有9—12条排列均匀的深褐色横纹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成蛙生活在海拔1200—1500m的森林茂密而潮湿的沼泽地水坑,静水塘或湖及其附近的草丛、灌木丛和树上。白天隐蔽在草丛中或湖边阴暗湿润的地方,一般下午5:00左右开始出外活动,雄蛙常蹲于湖、塘边的水草上鸣叫,夜晚多在岸边的树上或竹上。1977年8月7—15日在墨脱地区多处的水塘边植物叶片上均可见到卵泡,当时气温29℃。该树蛙的产卵习性较为特殊,产卵时,在叶片上多处分次产卵,即一个雌蛙可在一片芭蕉叶上产多个卵群,每一卵群相离一定距离,每次产卵4—9粒(以6—7粒的为多),一般产于叶片的边缘,卵粒平铺,以半透明胶质物彼此黏附着,叶片倾斜时,卵粒下坠相互挤在一起成团状,在产卵场所靠水边的阔叶树叶片、芭蕉叶以及杂草叶片上,其卵群比比皆是。
1977年7月29日—8月7日共采到3个雌蛙,腹部丰满。解剖8月7日采的雌蛙,输卵管极发达,卵已成熟待产,左侧卵巢内有卵52粒,右侧76粒,卵径2.7mm,动物极暗褐色,约占卵粒的2/5,植物极乳黄色,约占3/5。在成熟卵间还有若干初发育的小卵,较大的可分清动、植物极,直径1.4mm,小的呈半透明状。1977年8月7日在西藏墨脱的布穷错(西工湖),海拔1500m处采到已出四肢的变态期蝌蚪。1973年7月21日还采到的刚完成变态的幼蛙,体长28mm左右。根据两年来在墨脱地区采到的卵、第36期的蝌蚪和变态期蝌蚪的发育时期,以及新成蛙和雌蛙的怀卵情况,横纹树蛙Rhacophorus translineatus的产卵季节颇长,在5—8月。